何谓“园艺”?从《辞源》《说文》等典籍的解释来看,“植蔬果花木之地,而有藩者”为“园”,栽种或种植为“艺”。现代园艺学认为,园艺即园地栽培,是比其他作物种植更为集约的栽培与经营方式。
近年来,我国园艺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园艺经济异军突起,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滋养了人们的心灵,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闲暇之余,或侍弄花草,或漫步花园,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选择。
雨后的成都,微风轻拂绿叶,百花次第绽放,泥土的清香弥漫鼻间。在成都温江区春韵南路的金温江博览园,一盆盆川派盆景吸引了游客驻足围观。它们或树干弯曲,或枝条盘旋,集幽、秀、险、雄、高悬、陡深于一体,无不体现着匠人的用心。这里是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成都世园会”)温江分会场,从芳菲四月到金秋十月,成都世园会将迎接世界各方宾朋共赏园艺盛宴。
有人说,园艺无非是种花种草,有何高深之处?实际上,园艺作为一门与植物打交道的艺术,并非单纯的花卉种植或建造园子,而是构建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一如我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的造园理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成都世园会园区建设也完美诠释了这一点。
俯瞰主会场,入口处综合服务馆如芙蓉花三瓣绽开,清澈的绛溪河穿园而过,两岸五洲园艺景观让人目不暇接。园区造景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植被、水系、田园等生态景观资源,且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与地方特色。
英国著名园艺师蒙提说,造园的过程像是流经我们人生的一条河。此身不变,此地常在,而河流即便是在最宁静、平和的日子里,也永是流淌不息。
园艺的起源是人类驯化植物的过程。从历史维度看,园艺对人类的意义始于提供生存繁衍所必需的食物问鼎娱乐,、药物。中国自古就有莳养花草的传统,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园”“圃”“囿”等文字。“园”用于栽植果树和观赏植物,“圃”被用来种植蔬菜瓜果,“囿”则为早期园林的雏形。随着吃穿等基础需求被满足,人与植物的关系日渐紧密,思想与情感的注入为园艺赋予了文化意义。现代园艺这一概念,逐步演进为对包括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在内的作物种植、养护、管理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和艺术。
尽管起源于千年前,但早期园艺活动的门槛较高。纵观古代东西方有名的园林、花园,中国的上林苑、苏州园林,英国的汉普顿宫花园、查茨沃斯庄园,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等,多为服务皇家贵族而建,也只有他们才负担得起当时园艺设计、种植与养护等成本。随着园艺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园艺早已不是某个群体的专属。
放眼四周,从阳台、工位到社区、街景,园艺出现在今天我们视线所及的各个角落。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一缕清新的草木香气、一处郁郁葱葱的园地足以让心灵从繁忙疲惫中“出逃”片刻。一株多肉、两束插花、三盆绿植,人人都可以成为园丁。追溯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自然是园艺产业化发展的结果。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卞阿娜介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园艺逐渐从传统园艺向现代园艺转型,市场化和产业化趋势显现。进入21世纪,科技进步、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园艺产业快速发展,观赏园艺、设施园艺等新型业态兴起,园艺产品的种类和品质都得到极大提升。
如今,中国园艺产业已发展成一个涵盖种植、养护、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电商渠道的成熟,更是让园艺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刻有绿色与浪漫基因的新业态和新经济增长点。
福建省漳州市是我国著名的花卉主产区、创新区及海峡花卉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注册获得“漳州水仙花”“南靖兰花”和“漳州三角梅”三个林业行业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以三角梅为例,自一个多世纪前被引入漳州市后,被广泛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和家庭园艺。
福建大千园林有限公司建设的三角梅种质资源库是省级花卉种质资源库。为提高三角梅的颜值,满足多元化的大众审美和多样性的景观应用需求,该公司负责人颜建勇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历时三年最终攻克了三角梅基因色素调控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了世界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植物科学前沿》上。
“这项技术就像调色板一样,我们通过人工干预,使花瓣的颜色呈现不同的色值、亮度及饱和度,甚至可以做到一株三角梅上开出7种颜色。”颜建勇说。
不仅如此,颜建勇还邀请了印度国家植物园的科学家,根据公司现有品种的性状、生长习性等特征,进行辐射诱变育种,探索选育更多花型、花色、花香的品种。
“不只是三角梅,近年来我国产学研三方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花卉品种。福建省2023年就新增127个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的花卉新品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姜楠表示,“随着品种日益多样、色彩不断丰富,我国盆栽花卉整体质量不断提升,得到国外消费者的青睐问鼎娱乐,,成为花卉出口的主力品类之一。”
在科技加持下,我国园艺产业大放异彩。中国花卉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我国盆花(景)和庭院植物的出口额增幅达65.81%,稳居全部类别花卉出口额的首位,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我国花卉零售市场总规模近2000亿元。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重要的花卉贸易国和花卉消费国。
除观赏性花卉外,园艺作物还包括可食用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它们不仅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而且提供了更健康、更营养的高品质食物,为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写下生动的注脚。
20世纪80年代,我国北方居民在冬季很难吃到新鲜的绿叶菜。排长队抢购冬储大白菜、自制西红柿酱是当时老百姓过冬的“刚需”。这些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生产供应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中国人平均蔬菜年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从当初“有什么吃什么”转变为如今的365天“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设施园艺功不可没。
“由于能够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全季节开展农业生产,设施园艺拓展了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有效满足了人们对新鲜果蔬的需求。”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云鹤表示。
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设施种植面积为40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占80%以上,位居世界首位。
我国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蔬菜——黄瓜,就是重要的设施蔬菜。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曲堤街道是我国最大的优质黄瓜种植基地,这里有黄瓜种植大棚近3万个,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年产量近11亿斤,占据了北京黄瓜市场1/7左右的份额。
“露地黄瓜的亩产一般在4吨左右,而在曲堤,设施黄瓜的亩产可以达到6.5吨。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升级种植技术,园艺产业有很大的食物产出潜力可挖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表示。
同为济阳区出产的仁风富硒西瓜,凭借入口即化的口感、适宜的甜度和丰富的维生素和硒含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喜爱,已成为设施农业高附加值的代表。
根据《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到2030年,我国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总产量比重将提高到40%。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园艺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新动能,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刘悦来表示,“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使得人们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园艺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园艺产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培育一批园艺产品产业带、推动设施园艺智能化应用。《全国花卉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完备的花卉产业体系,力争年销售额超过7000亿元。
园艺产业的繁盛离不开金融的“滋润”与“呵护”。而如何助力花卉产业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支持果蔬产业从“土特产”升级为“名特优”,是金融机构不断实践与探索的重点和方向。
在四川,农业银行与省花卉协会共创“乡村振兴天府花木贷”服务模式,为花卉产业链上下游各类主体提供优先贷款支持和线上线下综合化金融服务,助力“天府花卉”向千亿级产业迈进。
在江苏,农业银行以“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特色贷款模式,对宿迁市沭阳县的花卉、木材、园林绿化等重点产业链项目提供专属金融服务,助力“中国花木之乡”发展“美丽经济”。
在河南,工商银行推广“种植e贷”及其衍生品“种植e贷·牡丹贷”,支持洛阳牡丹的种植、加工、研发及文旅融合项目发展。
在云南,平安产险公司推出“鲜花交易目标价格保险”,帮助花农花企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实现稳健经营。
在山东,农业银行聚焦济南市济阳区的特色产业,以“齐鲁富民贷”为抓手,全方位支持当地村民开展设施西瓜、番茄和黄瓜的种植,推动形成了“一镇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园艺产业已发展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亟需金融机构的“长情陪伴”。“但是,受作物生长周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弱等因素影响,园艺领域创新的不确定性相对较大。结合园艺产业实际,更应壮大‘耐心资本’,加快培育园艺新质生产力。”姜楠表示。
古往今来,人类受万物恩泽,与自然植物的互动是古人的生存根基,也是现代人生活、情感、精神所系。“花木成畦手自栽”愈发普遍的背后,是现代人对“美”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精神需求。
外适内和,方能体宁心恬。近年来,多地探索打造公园城市、花园城市,推动园艺与城市建设相融,从“城中之园”到“园中之城”,让寻求“公园20分钟效应”的年轻人实现“公园自由”,让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理想生活更加触手可及,让居民在优美的自然环境浸润下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当我们把目光拉回当下,成都世园会不仅扮靓了蓉城城市新中心,也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公园城市的一个样本。以“园”为桥,以“艺”为媒,随着园艺成为潮流和时尚,诗意地栖居正在成为现实。(完)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PG问鼎PG问鼎PG问鼎